帶病體保險發展面臨四大挑戰
時間:2024年07月01日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關注次數:0【字體:大 中 小】
6月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中國人壽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公共健康與風險管理聯合實驗室”與上海鎂信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帶病體保險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帶病體保險目前面臨四大發展挑戰。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進展,人口年齡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化,慢病、帶病人群的數量快速積聚,社會對于帶病保障需求日趨增強。如何切實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已成為行業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從頂層設計角度為商業健康險在保障民生、服務社會、降低經濟社會運行成本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確定為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并專門出臺中長期發展規劃,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等。這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健康險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動力。
《報告》從產學研不同維度共同回答“帶病體保險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系統性分析總結了帶病體保險的研究意義、發展現狀、市場需求和發展挑戰,并提出發展建議。《報告》對于帶病體保險作出專業定義和分類,以期引領行業內外凝聚對帶病體保險的共識,促進帶病體保險規范化發展,加強商業健康險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銜接和補充。
《報告》全面梳理國內外帶病體保險市場發展歷程,指出國外帶病體保險的經營是“強政策支持型”的,并呈現出較為明晰的三大發展階段。在發展初期,通過政策或法案界定“既往癥”,規避銷售糾紛;在發展中期,出臺政策給予符合條件的帶病體保費補貼,引導帶病體參保;在發展后期,放開帶病體投保和待遇限制,并對保險公司提供補貼或免稅等優惠政策。國內帶病體保險的經營更依賴于保險公司自有的風控手段,并據此涌現出三類承保形式。一是以惠民保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狀態的健康險,這是接近國外帶病體市場發展后期的產品;二是以費率可調長期醫療險為代表的“提前上車”邏輯;三是為疾病進展、復發提供保障的慢病險/復發險。
《報告》系統歸納帶病體保險發展的五大規律。一是不同帶病體保險具有差異化的發展規律和邏輯,充分理解其內涵是業務經營的重要前提。基于更加廣義的理解,費率可調的長期醫療險也屬于帶病體保險。二是不同保障形式的帶病體保險在承保原理和機制上存在差異。按保障對象的差異可以分為承保人群僅包含帶病體的產品,以及承保人群中混合了健康體與帶病體的產品。三是帶病體保險的保障形式決定了相應的風險特征和經營方式,按籌資方式可以總結為“自籌資”和“共濟”兩種模式。四是帶病體保險是醫藥產業快速積聚流量的重要手段,產業融合是創新盈利模式的重要思維。五是體系化的監管政策和強力高效的融資機制是帶病體保險發展的重要支撐。
《報告》深入剖析帶病體保險痛點,指出帶病體保險目前面臨四大發展挑戰。一是政策落地支撐相對有限;二是保險公司產品實踐經營能力不足,面臨諸如數據、發展定位、渠道資源等多重制約;三是客戶保障認知存在差異,供需不匹配現象嚴重;四是產業協同不強,醫、藥、險融合不深,難以解決帶病體保險經營的風控問題和盈利模式問題。
依托國情,《報告》建議在理論層面,產學應聯合加強研究,使帶病體保險真正解決社會問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在行業經營層面,認清帶病體保險與傳統健康險發展規律的差異,針對不同模式帶病體保險在籌資和風控上實施差異化管理;在產業融合方面,應發揮平臺作用,形成行業合力,通過加強資源合作、數據合作、支付模式創新以及服務融合,構建醫養康寧的產業融合生態圈;在政策支撐上,應加強籌資機制、運營層面的針對性政策支撐,助力帶病體保險健康有序發展。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