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大單頻現、跨界合作扎堆,保險金信托緣何越來越火
時間:2023年05月30日 來源:和訊網 關注次數:13【字體:大 中 小】
保險金信托,作為信托和保險跨界合作的產物,越來越受到高凈值客戶的青睞。繼5月18日太平人壽與華潤信托簽署保險金信托業務合作協議后,5月26日,人保壽險宣布,其與中誠信托簽下了億元保險金信托大單。
實際上,由于保險金信托結合了保險的保障功能和信托的制度優勢,能夠幫助實現財富有效傳承和保全,近兩年迅速成為財富管理市場的“新寵”,總體規模飆漲、大單頻現。那么,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又該如何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吸引更多高凈值人群?
保險金信托,1+1>2
近期,關于保險金信托進展消息不斷。
5月18日,華潤信托與太平人壽簽署了保險金信托業務合作協議,雙方宣布,正式開啟雙方在保險金信托領域的全面合作。除了合作落地,億元級別的保險金信托大單也頻頻出現。5月26日,人保壽險宣布,其與中誠信托簽下了億元保險金信托大單,這已經是人保壽險今年簽下的第二單億元保險金信托大單。
近兩年,國內保險金信托業務飛速發展。據中國信托登記公司數據,截至2023年1月,保險金信托新增規模達89.74億元,環比增長67.05%。從行業布局來說,當前有30余家信托公司、40余家保險公司開展相關服務。
據了解,整個保險金信托通常由一張或多張保單和一份信托合同組成。目前,市場上多數保險金信托的保險產品為終身壽險和年金保險對應的身故金。
談及保險金信托快速發展的原因,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由于保險金信托開單的門檻都在上百萬元起甚至有上億元的大單,所以保險公司會把保險金信托視為很好的展業工具,客戶的資產傳承和家族服務需求也在提升。
華創證券研報也認為,各大險企紛紛通過直接或間接控股的形式,布局信托以共享客群資源、促進業務協同。對于險企而言,布局保險金信托不僅能夠驅動保費增長,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取高凈值客戶、開拓高端市場。
一位負責對接高客的保險代理人則表示,保險金信托通過豐富保險賠償金分配方式,實現財富有效傳承,為中產家庭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財富管理,受到越來越多家庭青睞,客戶的財富可通過信托機構的資產管理實現增值。相較于保險產品,保險金信托能夠實現理賠金的定制分配,從而更加靈活地安排保險金的給付,進而實現“1+1>2”的效果。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前保險金信托在一定程度上面臨缺乏立法基礎和監管政策指導的困境,不過,自今年3月以后,保險金信托得到了監管層面的明確認定。原銀保監會出臺《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將保險金信托歸入財富管理服務信托,并明確保險金信托是指單一委托人將人身保險合同的相關權利和對應的利益作為信托財產,當保險合同約定的給付條件發生時,保險公司按照保險約定將對應資金劃付至對應信托專戶,由信托公司按照信托文件管理。
“雙向奔赴”的跨界合作
從市場參與者角度來看,保險金信托涉及到保險、信托、銀行三家機構和多個環節。當前,保險公司、銀行等齊發力保險金信托業務。
以平安銀行為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平安保險金信托業務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服務客戶超2.3萬。據民生銀行披露,2022年該行家族信托及保險金信托新增1365單,新增規模76.83億元,是2021年新增規模的7.19倍。
對于銀行跨界發力保險金信托的驅動因素,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搶占高凈值客戶,這是最根本的動力。
不過,正是由于保險金信托展業過程中涉及諸多環節,也需要解決多樣的問題。近日,在《2023中國保險金信托創新發展白皮書》啟幕儀式暨業務創新發展研討沙龍上,與會交流的專家們共同指出,當前保險金信托展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逐漸顯性化,如服務機構認知水平不一、創新服務能力不足;從業人員相關專業知識缺失,導致財富顧問對客戶需求的解讀不深入、把握能力不強等,是下一步亟待突破的著力點。
那么,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又該如何推動保險金信托可持續發展,更多地吸引高凈值客戶?徐昱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一方面,要提升專業性,這是因為保險金信托對從業人員專業性要求較高,既涉及保險,又有信托在法律層面上的約定,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培訓至關重要。同時,也要站在客戶的立場,滿足客戶的利益要求。
“保險金信托遠比單純的保險合同復雜很多。”前述對接高客的保險代理人表示,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未來在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方面任重而道遠。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