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調研座談!銀保監會摸底險企負債成本,劍指利差損風險
時間:2023年03月23日 來源: 關注次數:42【字體:大 中 小】
多家人身險公司迎來了銀保監會的調研。3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獲悉,銀保監會近日將召集保險業協會以及23家壽險公司座談,以引導人身保險業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
這廂,叱咤風云的3.5%增額終身壽在監管多次點名后“接著奏樂接著舞”;那廂,利率下行、股債雙殺,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已不如以往。業內人士直言,人身險公司的利差損風險在積聚。
該如何防范上世紀90年代的利差損事件再現?保險公司在資產負債兩端又當如何調整?
圍繞負債成本開展調研
時間緊,任務重!23家人身險公司迎來了銀保監會的調研。
3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獲悉,銀保監會近日將召集保險業協會以及23家人身險公司座談,以引導人身保險業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
本次座談會將在北京、南京、武漢三個場地進行。其中,北京參會的保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601628)、新華人壽、陽光人壽、中郵人壽等;南京參會的保險公司有太保壽險、工銀安盛人壽、安聯人壽、中韓人壽等;武漢參會的保險公司有合眾人壽、國富人壽、國華人壽等。
此次調研的內容主要圍繞人身險公司負債成本展開,將重點調研普通險預定利率分布、分紅險預定利率和分紅水平等公司負債成本情況,以及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對公司和行業的影響,包括對新產品定價、存量業務退保、銷售行為、市場競爭分析變化等的影響。
防范利差損風險
業內普遍認為,銀保監會此次調研人身險公司負債成本背后,是在警惕利差損,也就是保險資金投資運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
目前我國人身險公司利差損風險有多大?某大型保險集團公司高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大量存量保單是傳統壽險,定價利率在3.5%-3.75%,也有不少高達4.025%,去年開始投資收益率大幅度下降,且投資收益維持在低位大概率是持續性的,這就意味著巨額存量保單存在巨大利差損風險;而新增的業務,由于業務競爭的關系,定價利率沒有降低,依然在3.5%左右甚至更高,且業務獲取成本依然很高,這就意味著存量風險在擴大,新增風險在繼續。
“表面上看,利差損是由于壽險產品預定利率高,而其資金投資收益率低,但本質上還是應該是壽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問題,即資產負債不匹配。金融行業所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就是利率風險所導致的資產與負債不匹配所引發的風險。”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也表示,目前,我國部分壽險公司的主要產品都是儲蓄型保險產品,在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有限以及市場利率不斷趨于下降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利差損。
保險公司利差損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英國精算師協會會員及泰生元精算咨詢公司創始人毛艷輝表示,一方面,長期的利差損會給投資帶來巨大的壓力,也不利于公司的長期穩健發展;另一方面,當儲蓄型增額壽險或年金到達相對集中的給付年限,容易造成流動性壓力、償付能力不足甚至給公司帶來聲譽風險和擠兌風險,傳染到公司的其他業務,公司瀕臨破產,這種行為在老齡化社會甚至傳染到整個行業,給行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問題。
意在未雨綢繆?
回看全球人身險市場,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末都曾面臨利差損問題,甚至引發了人身險公司倒閉。我國在1999年那次定價利率調整也讓人記憶猶新。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1992年到1996年間,保險公司為了和銀行競爭,長期保險的預定利率均保持在8%以上。嗅到利差損風險,在1999年,原保監會下發《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預定利率產品,強制壽險公司將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
據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回憶,當時,在央行連續降息的情況下,部分保險公司不僅不重視利差損風險、及時調整保險產品定價利率,反而出現大量保險銷售人員以產品停售來炒作、大量銷售高預定利率保單。結果,保險行業積累了大量的高利率保單,為保險行業制造了“利差損毒丸”。
此次銀保監會召開座談會調研,是否代表著“利差損毒丸”可能再現?宋占軍表示,從背景來看,1999年和2023年是完全不一樣的。1999年的利差損情況非常嚴重,當下只是部分產品的預定利率相對于未來利率走勢較高。監管機構當前從未雨綢繆的角度防范利差損風險,而1999年已經出現了高額利差損。
降低利率成大概率事件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如何規避利差損風險?
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保險公司要控制負債成本,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收益。這意味著負債成本要降下來,并且長期可控。接下來則需要提高投資收益水平,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
從國際經驗來看,日本在化解利差損風險過程中,也是從資產負債兩端入手,在負債端,下調預定利率,加大保障型產品銷售;在資產端,加大國債配置降低投資風險,同時增配海外資產。
毛艷輝進一步分析,保險公司應該降低保底利率,只有保證利率相對低,保險公司才有更多的自由度去投向長期持有的優質權益類,提升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匹配能力,提升投資盈利能力;同時降低前期的現金價值,最好與權益類資產的期限相匹配,這一點可以借鑒香港保險。
上述大型保險集團公司高管也表示,香港的保單普遍性不超過2.5%的定價利率,利差損壓力就很低。反觀內地,普遍性“自殺式”銷售,不可持續。
“引導市場到保險姓保,而不是行業內部惡性競爭,不是在保證收益上‘內卷’。”毛艷輝補充道。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