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技發展機遇 保險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時間:2019年06月03日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 關注次數:28【字體:大 中 小】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
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均表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已經開啟,各行各業應充分抓住最新機遇,爭取推動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在傳統業務上長期存在“痛點”的保險業,近年來積極投身于科技發展浪潮,借助運用先進科技,正在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積蓄新能量。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覆蓋廣度和深度逐年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經成為驅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這一背景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保險公司所要思考的問題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去滿足龐大潛在客戶群體的保障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來推動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互聯網保險公司和保險科技創業企業是行業內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事實上,從目前的經營現狀來看,多家互聯網保險公司都未能實現盈利,持牌互聯網保險公司、互聯網保險科技創業公司等多處于虧損狀態,這背后存在著模式單一、流量有限等“癥結”。但是,在現階段也應認識到,科技不是快消產品,“保險+科技”并非一蹴而就,對前期的探索與投入需要給予寬容與時間。此外,還應當注意的是,無論科技成果具備怎樣的效力,保險科技都是保險公司提升經營管理、提供風險保障的輔助手段,包括互聯網保險公司在內的保險公司切不可本末倒置,脫離保障本源而去空談技術,最后使得創新變得“有名無實”,高質量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道路是曲折的,但“保險+科技”的前景無疑是十分光明的,已有的成功實踐更給業界增添了無窮想象。普華永道此前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保險業利用軟件和硬件的技術革新正在將大數據等現代科技轉換成具有操作意義的實際行動,在招募客戶、客戶分析以及后臺核保、理賠階段,均有科技助陣。數據顯示,我國每周或每日使用移動或智能手機購物的消費者高達52%,遠高于全球同一水平平均值;同時,利用社交媒體發現新品牌和產品的客戶也高于全球水平。正因為互聯網渠道的火熱,各保險公司或自主創建門戶網站、或與第三方合作獲取大量流量,利用大數據實現點對點精準營銷,實現產品轉換率的提升。
除了在保險流程各端口體現出效用外,保險科技更有望在兩個重要方面大顯身手。上述報告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客戶表示希望得到實時、定制化的服務和產品,并希望銷售人員對產品有深入的了解。這意味著,保險科研人員需要有充足的專業知識以及創新能力,滿足客戶個性化定制需求、提高客戶黏性;銷售人員則需在專業的基礎上,擁有敏銳的嗅覺捕捉客戶需求點,幫助客戶挑選最合適的保險產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保險業應充分利用科技帶來加成效果,解決曾經人力資源的缺點,把握好“科技+人才”的人力發展方向。現階段,銷售人力幾乎達到頂峰,傳統營銷方式的邊際效率下降,保險業高端人才較難獲取和留存,利用科技改善這種情況成為解決辦法,進而提高進入門檻、增加培訓機制,從“人力”變為“人才”。記者了解到,大部分險企已經實現線上智能核保理賠以及24小時人工智能在線咨詢。通過把重復的低技術含量工作交給人工智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釋放出不少人力空間,可以有效提升員工素質,完成較高難度工作,提升客戶滿意度。
此外,科技還可助推商業健康險的發展。中國人保健康總裁宋福興此前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我國保險業發展曾高度依靠人口紅利,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健康險業務開始走俏。根據銀保監會最新披露數據統計,2019年1月,我國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達6991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健康險保費同比增長50%,遠高于人身險增長水平。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健康險將會是保險業下一個發展風口。
相關報告也表示,互聯網渠道可以精準定位目標客群,既能方便客戶獲取產品信息,又能帶來便利的投保及理賠體驗,同時,科技還沖擊了傳統保險市場,提升原有保險代理人產能。大數據更應用在產品開發及設計、智能核保、精算定價、理賠防控等各環節,持續影響著健康險領域。以理賠端風控為例,如遇理賠騙保,大數據知識圖譜可以快速分析歷史案件中各主體間的聯系,查找出串通醫務人員或委托制假商販等惡性手段。同時,搭建疾病與藥品和治療手段的知識庫實現不當診療的自動甄別。宋福興也表示,健康險風險過高,但目前社保敞口相對較小,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是較為明智的選擇,同時,利用科技賦能改善“垃圾服務”等問題,解決群眾健康隱患,助推“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隨著時代進步,互聯網下沉趨勢愈發明顯,互聯網保險可以覆蓋到的潛在客戶群體正越發寬廣,科技創新也在加快腳步,保險業正應乘勢把握科技帶來的全新機遇,充分汲取新動能,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