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銀行開業了,無人保險還會遠嗎?
時間:2018年05月23日 來源:中國保險報網 關注次數:30【字體:大 中 小】
4月9日,上海九江路的中國建設銀行無人銀行正式開業。這是國內第一家無人銀行,預示著國內無人銀行時代開啟。
無人銀行為客戶呈現全自助智能服務平臺
無人銀行里見不到一個銀行工作人員,見不到一個保安,也沒有了成排的柜臺窗口。見到的是人臉識別的閘門和攝像頭、能對話的機器人、智慧柜員機、VTM機、外匯兌換機以及AR(增強現實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等互動體驗區。人們到這里再也不用排長隊等待辦理業務,因為這里的辦事效率遠遠高于有人銀行。這里不是只辦理簡單的銀行業務,90%以上傳統銀行網點的業務在這里都能夠辦理。這里的融合機器人、VR、AR、人臉識別、語音導航、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元素,更為客戶呈現了一個擁有全新體驗的全自助銀行智能服務平臺。
無人銀行的辦事過程很簡便,第一次來此者,刷臉+身份證識別綁定即可認證身份(以后每次來只需刷臉,銀行就確定是你);無需取號,進門有機器人引導,在其屏幕上預約業務操作即可;通過智慧柜員機、VTM機、外匯兌換機以及AR、VR等互動體驗區體驗銀行服務,包括現金和非現金業務,復雜業務還有可視化柜臺遠程連線人工柜員(只需戴上耳機和眼鏡,遠程一對一。能辦的機器人辦,不能辦的遠程給辦)。
無人銀行還有超值服務,VR體驗區還可以體驗虛擬超市,辦理相關金融業務后,可以在智能售貨機上領取免費飲品,機器人自動拍照留念;一個實現了多項技術的“游戲廳”,坐下來就能把建行建融家園中所有租賃的房子看一遍;一個擁有5萬冊書的“圖書館”,手機一掃,就能把書保存帶走。
無人銀行是金融科技化進程加速的寫照
銀行科技化轉型早已成趨勢,相繼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試驗業務創新,包括智慧營銷、直銷銀行、手機銀行等。自2012年始,多數大型銀行試點運行智慧柜員機、機器人大堂經理等自動化終端,而無人銀行的出現使這種改變更為徹底。無人銀行的運營,既能降低銀行運營成本,也能促進銀行業務無紙化、數字化及人臉數據庫等基礎設施的補充和建設,這些都是業務智能化前提。而VR、AR等技術,可以方便銀行觸角伸向更多場景。
銀行的變化來得這樣迅猛,不單是網點實現了無人服務,網點的職能也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巨變。或許隨著科技創新,手機等設備終端更加強大,未來的銀行將不再需要網點,業務依靠更強大的智能化。
當然,無人銀行的運營,只是銀行變革的一條路徑、一個體驗,怎樣從根本上解決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及痛點,怎樣創新產品和業務,怎樣創新管理機制和經營機制,是重中之重。
今天的無人銀行預示著明天的無人保險
每個行業都需要科技化,需要有未來創新的意識和潛力。保險業更是在積極擁抱新科技,擁抱創新。無人銀行的科技應用水平,保險也都基本具備。無人銀行這種創新方式,保險也可以去做,并無大的差距。銀行與保險在業務上有許多交叉,管理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無人銀行走在了前邊,保險該如何進取?目前,無人駕駛、無人貨架、無人倉庫、機器人分揀、機器人送貨等等的人工智能應用紛至沓來,保險決不能被科技飛速發展的這個時代拉下。不必擔憂面對人工智能的強勢,一些保險人員何去何從,無人保險一旦開起來,保險網點的大堂經理、柜員等職業是不是就再見了?要相信有遲暮就會有新生,保險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創新會開辟新的途徑、新的工作。
可以預見,未來在一座城市里傳統的人工保險網點可能保留的極少,絕大多數都會是無人的保險網點,人工保險業務大都會被智能化替代。這是時代的進步,是前進的潮流,保險要與時俱進。
讓智能保險更好的服務經濟社會
目前,保險智能化已具體體現在大數據、移動支付、智能投顧等多個層面。大數據在保險領域的應用,通過技術完成對線上數據的收集、甄別、分析、計算和成像等一系列流程,不僅完善了保險征信體系的不足,而且還豐富了風險評估手段;移動支付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們接觸保險服務的頻次和方式;智能投顧的發展,讓保險能夠準確定價,提供更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業務運營和流程會更加高效。最重要的是,客戶體驗和滿意度都將得到提升。在新技術的支撐下,智能保險正在深刻改變保險行業的業態。
在智能保險助力下,未來新的保險業態會有更多細分場景,實現由粗放式服務到精細化服務的轉型,真正助力保險與實體商業的融合。保險企業、互聯網保險行業都要找準自己的細分市場,在保證業務合規的前提下,通過領先的技術、大數據分析能力優化配置,實現服務市場的細分,將資源高效輸送給保險需求者,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保險服務。
從趨勢和方向上看,無人銀行開業了,無人保險還會遠嗎?智能保險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無人保險。在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的賦能下,互聯網保險、智能保險正加快發展,隨之也增加了保險發展的不確定性。傳統保險怎樣積極適應變化?怎樣讓保險“回歸實體經濟本源”?已經成為保險行業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保險的未來,很可能屬于智能的保險科技,其將帶給保險業新的融合、新的體驗、新的生態、新的發展。而只有服務經濟社會的保險創新才最具生命力,尤其要讓智能保險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