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提出完善互聯網保險監管制度的意見建議
時間:2014年10月20日 來源: 關注次數:30【字體:大 中 小】
近期,《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獲悉,保監會財險監管部分析梳理了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基本情況、存在的風險與問題等,提出了完善互聯網保險監管制度的意見建議。
在本報記者拿到的這份名為《互聯網保險發展與監管的思考》的報告中,保監會財險監管部在肯定互聯網保險為互聯網經濟提供風險保障的同時,也還面臨著信息披露不充分、產品開發不規范、信息安全有風險、創新型業務風險、反欺詐能力待提升、客戶服務能力欠完善等六大風險問題。
創新型業務風險被提及
“互聯網沒有改變保險的根本屬性,相伴而生的一些新型風險可能與傳統風險產生疊加效應,給互聯網保險帶來潛在的風險和問題。”保監會財險監管部認為,信息披露不充分、產品開發不規范、信息安全有風險、創新型業務風險、反欺詐能力待提升、客戶服務能力待完善等是互聯網保險暴露出的六大風險問題。
首先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問題。報告提到,互聯網保險業務主要是通過消費者自主交易完成,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而網絡銷售強調吸引眼球、夸張演示的營銷方式,與保險產品嚴謹審慎、明示風險的銷售要求存在較大差異。全面、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部分第三方平臺銷售保險產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弱化保險產品性質、混同一般理財產品、片面夸大收益率、缺少風險提示等問題,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其次是產品開發不規范。雖然保險業在大數據應用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總體上,行業內部數據積累、數據挖掘、發現數據背后價值的能力還不平衡。由于缺少相關歷史數據積累及應用,在創新型產品開發上還存在定價風險,可能產生較大偏差。此外,個別保險產品違背保險基本原理和大數法則,帶有博彩性質,混淆了創新的邊界,有偽創新、真噱頭之嫌。
三是信息安全有風險。信息系統是互聯網保險的技術基礎。目前,支撐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還不成熟,安全機制尚不完善,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互聯網保險的業務數據和客戶個人信息全部電子化,信息安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將有可能釀成業務數據和客戶信息滅失、泄露的重大風險。
四是創新型業務風險。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豐富了金融產品層次,也產生了新的風險管理需求。保險公司對這類創新型業務的合規性判斷、產品開發、風險識別和風險定價能力還有待提升。如,2014年初,某保險公司曾專門為銀行擬發行的虛擬信用卡開發了個人信用卡消費信用保證保險,后被緊急叫停。又如,P2P平臺去擔保化趨勢已漸明朗,已有部分保險公司開始嘗試與P2P合作,提供信用保證保險服務。近期,P2P平臺接連爆出風險事件。在我國征信體系建設尚不成熟、沒有足夠數據和經驗積累的前提下,保險公司如何甄別、評估和控制上述風險,如何科學厘定產品費率,值得關注研究。
五是反欺詐能力待提升。互聯網保險非面對面交易的特點,使保險公司無法直接觀察和了解投保人或保險標的的風險水平,相應對公司風險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一些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投保后詐騙保險金等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如,保險公司已發現多起職業騙保師團伙與快遞公司勾結,騙取退貨運費險賠款。保險公司需要運用技術手段,不斷提高反欺詐能力,提升風險管控水平。
六是客戶服務能力待完善。銷售只是保險經營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客戶服務才是保險產品價值的真正體現。無論傳統產品網絡化,還是互聯網創新產品,消費者都需要方便、快捷的理賠服務。目前,個別保險公司線下客戶服務能力不足,沒有實現服務“落地”,容易引發消費者的不滿和投訴。
監管守住風險底線
安永近日發布的《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報告認為,就管理互聯網保險的在線銷售方面,監管機構面臨許多關鍵問題,比如其必須綜合考慮產品類型、產品風險、銷售模式及互聯網保險公司無限的銷售范圍。
針對互聯網保險的現狀以及存在的風險,互聯網保險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符合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因此財險監管部建議,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的原則,積極引導互聯網保險健康規范發展。
具體到監管,報告提到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原則,鼓勵創新、適度監管、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引導互聯網保險健康規范發展。
對于監管的這一思路,某險企創新業務部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他的理解,“畢竟保險不是一竿子買賣,銷售之后還涉及到后續服務,監管對于互聯網保險創新發展的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并不是完全放開。”
他認為,保險賣的是未來的預期和服務,互聯網保險也是如此,要保證預期的東西能夠得到保障,監管的底線不能放松。(來源于《證券日報》)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