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座大山壓力:壽險業探索取暖過冬
時間:2011年12月07日 來源: 關注次數:62【字體:大 中 小】
“保險業目前面臨的環境要比2008年更加艱難。”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壽險發展與監管高層研討會”上如是表示。
今年以來,在國內宏觀調控趨緊和復雜的國際金融形勢之下,國內壽險業發展形勢嚴峻。前十月,壽險保費收入增長僅5.5%,是近年來較低的增速。而銀保費收入同比下降2.19%,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總保費的增長態勢。與此同時,行業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明顯,多家保險公司的資本趨緊。
陳文輝指出,雖然壽險業發展前景尚好,但在資本補充、資產管理、產品和渠道諸方面仍面臨挑戰。諸分析師認為,目前壽險業正值冬天。保障型產品發展遲緩、銀保業務下滑、資本承壓趨緊,面對“三座大山”,壽險業正在找原因、想對策,渴望度過嚴冬。
業務調整新策
陳文輝指出,目前國內人身險產品競爭力下降,同質化現象普遍,不光是內部同質化,與其他金融產品也有嚴重同質化的問題,“投資屬性偏重,保障功能太低,與其他金融產品競爭不具有優勢”。
近年來,壽險業的業務結構調整,已有過兩輪,一次是2003年,彼時業內出現業務大幅下滑,一次則是2008年。2008年,在保監會“窗口指導”下,壽險業開始調整業務結構,由過于倚重投資型產品向保障型和長期期繳產品轉型。經過一年多的調整,已初見成效,但是從去年底開始,重理財型輕保障的舊苗頭又開始閃現。
業務調整,首先是要找準定位、把握方向。陳文輝認為,在目前的嚴峻形勢下,壽險業應該繼續深化業務結構調整,應做發揮行業核心優勢的業務、有價值的業務以及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業務,“不能老做沒有價值的業務,荒了自己的田、種了別人的地”。
讓行業切實轉向重視保障型產品和期繳產品,還需要政策層面的引導和鼓勵。陳文輝透露,保監會將推進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產品開發機制,將擇機放開傳統壽險、養老險和健康險產品的費率,通過定價市場競爭機制,讓利于消費者,促進保障型產品的發展。此外,還將放松團險監管限制,給保險公司更大的靈活度。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日前表示要大力發展健康險,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對于保險業來說或將迎來健康險新的發展機遇。
中金公司投行部聯席負責人、董事總經理蔣國榮認為,經濟結構轉型使中國邁入消費型社會,將為保險發展提供新的舞臺,相對于日趨成熟的一般壽險產品,養老年金和健康險在中國的滲透率較低,將成為驅動壽險業務發展的動力,特別是隨著遞延型養老險和變額年金的逐漸推出,相關的新產品創新和開拓有望提升市場空間。
銀保新空間
中國太保常務副總裁徐敬惠認為,銀保業務是上輪調整中的重要因素,亦是本輪調整的主要因素,2007年以來,行業出現“銀保興行業興”現象。
去年出臺的“銀保新政”,對保險業的影響正在加重,今年以來銀保業務下滑嚴重,新單業務負增長24%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壽險總保費收入的增速。
銀保產品已變“雞肋”?徐敬惠認為,銀保業務的未來發展仍有廣闊前景。在創新銀保商業模式中,要創新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在細分客戶基礎上,用更具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適應不同客戶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并運用新技術構建面向銀行和客戶的服務支持體系。
在銀保產品上,可以探索推出與銀行產品形成互補的銀保產品,保障可以在長期健康險和意外險之間自由選擇,并靈活選擇保障范圍,保障賬戶中可提取的現金價值可以轉到投資賬戶中獲得投資收益,可以現金、投資收益或其組合來付保費。
徐敬惠認為,從原來單純追求保費規模的粗放式發展方式,轉向以價值為導向的內涵式發展方式,銀保業務仍會有可持續的發展空間,仍將是壽險市場的重要組成。
探索打通資本補充渠道
今年以來,包括中國人壽在內的多家公司紛紛通過發行次級債、增資、上市等方式補充償付能力充足率。蔣國榮認為,在償付能力監管體系下,壽險公司以“重資本”方式運作,內生驅動不能完全滿足其資本渴求,需要對接資本市場,支持其持續發展。
目前保險業已進入“內生驅動+外生補給”二者深化的新階段。陳文輝表示,保監會將完善資本補充機制,從源頭上防范風險。目前,保監會已完成了資本補充機制的工作方案。據了解,在該方案中,保監會對于運用混合債、可轉債、財務再保險等金融產品進行資本補充作了相應的研究和探討。保監會還計劃與國際投行和保險公司共同研討,如何打通各種資本補充渠道。
此外,陳文輝還指出,如何將保險公司進行整體打包,在對外融資時賣出好價錢,業內亦可以進行探討。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