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險攜手重在健康發展
時間:2011年11月04日 來源: 關注次數:140【字體:大 中 小】
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前8個月銀行保險業務繼續出現行業性萎縮。以品牌和實力都相當雄厚的壽險龍頭中國人壽保險為例,從今年5月開始,其銀保新單和銀保期繳均出現大幅下滑,截至8月份,銀保業務負增長已超過30%。這種情況在那些以銀保渠道為主要銷售模式的保險公司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對于目前銀保市場不景氣的情況,專家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多次加息并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資本市場流動性緊縮,這對銀行有明顯影響。由于保險代銷在整個銀行業務中占比不算高,不少銀行對銀保業務的經營投入開始減少,直接導致銀保業務銷售量出現較大萎縮。
“由于目前的銀保產品大多屬于簡單的保險產品,功能與銀行理財類產品差不多,自然會被銀行的短期產品擠出或替代。”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如是說。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銀保新政的實施。去年,銀監會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今年3月,保監會、銀監會又聯合發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進一步規范銀保市場秩序,對多年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銀保業務“急剎車”,這將遏制銀保合作中的手續費違規、銷售誤導等問題,但短期內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盡管銀保市場下滑幅度還可能進一步加大,但并不妨礙銀行業和保險業之間的合作步伐加快。僅9月份,就有三對銀行和保險公司牽手合作:
銀保合作應選擇何種模式
銀行和保險應該如何合作才能更持久健康、更有效益地良性發展,這不僅是擺在兩個業界面前的新課題,也是監管層的新課題。
這首先涉及到的是銀保合作模式問題,大致來看,我國的銀保合作模式有三種:一種是保險公司與銀行簽訂銷售協議,即保險機構利用銀行網絡銷售保險產品,這是銀保合作最初級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模式。但這種一家銀行代銷多家保險公司產品的淺表層合作模式,容易引發手續費惡性競爭和銷售誤導行為。
另一種是銀保雙方通過戰略聯盟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產品開發、銷售和服務配套等方面實現更緊密的合作。比如民生銀行與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共同推出的史努比聯名借記卡,持卡人不僅可享受大都會提供的短期旅游意外險、國內緊急救援服務,還能享受此前民生銀行所有借記卡的金融功能。
第三種模式是銀行和保險公司相互入股、參股成立銀行系保險公司或保險系銀行。截至目前,工行、建行、農行、交行及北京銀行已各自收購控股了金盛人壽、太平洋安泰、嘉禾人壽、中保康聯和首創安泰五家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方面,2011年9月,中國平安收購深發展,使其成為控股子公司。今年8月,已經持有民生銀行5.70%左右股份的中國人壽明確表示,只要條件成熟將增持民生銀行的股份,此前中國人壽還大量持有廣發銀行和杭州銀行的股份。此外,太平洋保險和泰康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也在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投資。
顯然,銀行業與保險業的合作正從簡單的業務層面,逐漸向技術和資本股權層面深入。“銀行和保險越來越頻繁和深入的合作是大勢所趨,至于選擇什么樣的模式,合作到多深的程度,則完全取決于銀行和保險公司各自的策略,且合作格局將是多元并存模式。”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接受采訪時說。
銀保合作關注風險控制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銀保合作尚處探索階段,如何控制銀保相互融合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值得關注。
“銀行和保險的業務運行方式有很多不同,傳統保險是無柜臺式銷售,即找客戶,而銀行是等客上門。如果在銀行柜臺賣復雜的保險產品,會耗用柜臺的大量時間,必然影響儲蓄業務。同時,真正意義上的保險產品包括了體檢等很多具有風險控制含義的內容,而銀行柜臺出售的保險產品并非純正的保障產品。所以銀行和保險的長遠合作應該如何進行還是個問題。”郝演蘇說。
“美國花旗銀行收購旅行社保險公司不到10年,德國安聯保險收購得利斯銀行6年后都賣掉了對方,原因就是銀行和保險的管理模式不同,互相拖累效益下滑。這就好比將專業差距巨大的藝術院校和工科院校糅在一起管理,難度非常大。銀行和保險走得太近,有消磨各自特色的風險。”郝演蘇認為,“銀保合作最好以財務股權為主,并要設置好防火墻,這樣可以防范風險跨行業流動和放大效應。”
不少專家也提出,我國推進金融綜合經營的進程應當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更不要一窩蜂去搞銀保聯姻,應更審慎和理性,把握好發展節奏。
這種觀點與監管層目前的思路不謀而合,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是“一行三會”分業監管,面對近年金融綜合經營的不斷提速,金融監管部門在風險控制方面的合作不斷升級,不僅聯合發文規范銀保市場,而且嚴格把控銀行和保險業相互融合的節奏。據了解,目前已經建立了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還加強了在國家宏觀層面的金融監管協調,顯然在為金融綜合經營時代的到來做準備。
標簽:生命資訊